您现在的位置:中考成都站 > 中考备考 > 中考复习 > 中考语文 > 正文
来源:360doc 2011-11-21 16:52:47
②巧设悬念
开篇抓住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或某一结局或矛盾激化的高潮来描述,引起悬念,收到吸引读者的效果。如《枣核》一文的开头:"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千里迢迢索要枣核,颇让人纳闷,究竟要枣核干什么?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而《第二次考试》,开头一小节写苏林教授发现一件怪事: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而复试却使人"大失所望"。这是什么原因呢?开篇就能一下子吸引读者,激起好奇心,急切探知人物命运。
再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写了"我"的一家人对于勒的深切期待,他们眺望远方大海上过往的船只。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好坏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读者一定会猜想,于勒怎么出场?境况怎样?等等,一直到小说最后,父亲认出那个卖牡蛎的人就是于勒时,才真相大白,赶忙换轮船,唯恐躲之不及,
读者在恍然大悟中陷入沉思。
③环境烘托
开头不写事件,而描写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为情节展开作出铺垫,为人物出场渲染气氛。这种用渲染烘托的手法起笔,可给人以形象感受,并使读者在具体的氛围中逐渐进入特定的情境中。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开头对清末鲁镇的小酒店作了描述,是从社会环境着眼的,介绍的酒店格局,特别是两类顾客的衣着,喝酒方式的差异,揭示了清末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等情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为小说主人公孔乙己的特殊身份--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作了衬托铺垫。
再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开头,写"我"回到故乡时所看到的景物:"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种沉寂、荒凉的景象,与作者悲凉的心情融为一体,使全篇笼罩上一层悲凉的氛围。
④开篇抒情
生活丰富多彩,文章千变万化,文章的开头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开篇抒情,一下子就使读者心潮起伏,遥曳动荡。'有强烈的震慑力量。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开头:"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作者直抒胸臆,急切地告诉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急切想知道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⑤开篇引用
开篇引用名言、格言、诗词或谚语等,由此导入正文。如《说"勤"》开头一段就引用俗话和名言,提出中心论点:"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再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开头就引用名言"'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怀特德这句名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给人们--特别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⑥开篇比喻
文章开篇比喻点题,新颖,耐人寻味。
如《我的"长生果"》的开头:"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就我自己来说,特别亲切。"
再如《看云识天气》一文的开头:"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零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句写云的形态之多,紧扣题目,这些是为了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