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成都站 > 中考备考 > 中考复习 > 中考语文 > 正文
来源:家长帮社区 作者:暖心音 2014-04-14 17:31:06
九.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对比、类比、象征、托物言志、铺垫、衬托、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比兴(主要用于诗歌)、侧面烘托等。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中心。即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中心或段意、层意。概括中心思想必须整体上去把握感知,概括中心思想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怎样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怎样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路。阅读记叙文要对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行文过程能够分析理解。
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常用的词语赏析格式:
动词、形容词赏析: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或物的精神品质)
反复强调的词语赏析:突出强调了……
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赏析: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表达作者……的感情。
对重要句子作用的理解
重要句子包括以下五种:①点明题旨的句子。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即过渡性的句子。理解句子主要是指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句的作用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上的作用,包括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工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推动情节发展等;二是内容上的作用,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等。
对人物形象特点分析
扣住故事情节和文章中对人物具体生动的描写进行客观分析,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表述,多用四字短语。
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对文章语言特色的评价
常用的词语有: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语言简练、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富有感染力、引发阅读兴趣等。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熟知的……入题,抓……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
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
象征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地刻画,更好地表达了表现……的目的。
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即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滴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颌首称许。
抑扬:本文运用了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更好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托物言志:本文巧妙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在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照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继而又转入深深的思考。
悬念:本文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