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成都站 > 中考备考 > 中考复习 > 中考语文 > 正文
来源:中考网整理 作者:紫小涵 2017-03-22 15:16:50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宏愿:
但得一饮天池水,不辞冰天万里行。
这愿望,埋在我的心中已经很久、很久了。真的很久、很久了。它几乎有半个世纪。
说起来,那还是童年的事情:还是我的那位闯关东的四爷爷,第一次在幼稚好奇的心里,播下了希望和种子,展现了一个神秘而奇特的世界:那茫茫无边的原始林海,那皑皑白雪的长白山巅,那深山老林里的凶禽猛兽,那出没绿林间的关东响马列,那跋涉山林中的挖参老人,还有那碧波荡漾美丽如画的松花江,高耸天际的长白山巅的大海——天池……
这一切,都带着神秘的色彩,传奇性的故事,迷人的魁力,深深的印在我的记忆之中。尽管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甚至就在那风雨黄昏,铁窗深夜,这印象也不曾消失,而且总是带来一种希望和憧憬;多么想,有一天,能够来到这关东大地,亲眼看看这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呼吸一下那大森林的清新的空气,喝一口那凉爽甘冽的天池之水。
然而,戎怀半生,风尘漂泊,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却唯独没有到过这我向往已久的关东呢。
如今,这宿愿终于得偿了。
七月底,刚参加罢“武陵笔会”由湖南返回上海,就接到了吉林市邀我去参加“松花江笔会”的电报和请柬。不顾得湘西之行的旅途劳顿溽汗未消,就束装就道,动身北上了。
一九八四年八月十八日下午六点二十分,我乘上了由上海飞往沈阳的三叉戟飞机,开始了东北之行的漫长旅程。飞机在夕阳光下腾上了万米高空,展翅向东北方向飞去。一刻钟后,机翼出现了大海,浑黄一片,茫茫无际,飞临黄海上空了。又一刻钟后,海面变成发碧蓝的颜色,朵朵白云,飘浮在大海的上空。从飞机上向下俯视,但见那白云衬着蓝海,宛如在地面上仰望那衬着蓝天的白云一样。
七时以后,浓重的夜色,笼罩了茫茫无边的大海,机翼下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了。八时左右,机翼下出现了一片亮晶晶的灯光,我猜想,可能是青岛,烟台或大连,反正一定是一座海滨的城市,因为我看得见,有的灯光,很象是海上船只的灯火。这灯光,非常好看,有的成片,有的成串,颜色也有红有绿,五彩缤纷,宛如满天星斗,又恰似一片闪烁着光辉的宝石。仰头看看天睥星光,再低头俯视那下面海滨灯火,一时间,竟仿佛不知道那是天上,那是地下。
然而这飞机夜航的景色虽美,却没有牵动我更多的思绪。我不断思念着的是:究竟我是否已经进入了,和什么时候才能进入东北的海域。一直到八点二十分,飞机在沈阳机场降落后,我才高兴地在心中想道:
“啊,总算踏上东北大地了。”
松花江上
是的,踏上东北大地上。但是,真正看到东北大地山川田野的面貌,却是在第二天(八月十九日)上午十点钟,我乘上了由沈阳开往吉林市的列车以后。列车徐徐地开出了宽敞、整洁的沈阳车站,向着市外的田野上奔驰前进。展现在铁路两旁辽阔的田野上的是:长得十分茂盛的高梁和大豆。它们象绿色的海洋似的,一眼望不到边。远处,则是重重叠叠的山岭,山,都不甚高,基本上是丘陵地带,但却都长满了树木,青翠一片,不象鲁南一带的荒山,光秃秃的。有些山在背阴处的山坡上,有着一条条长方形的白色地带,同车的人告诉我说:那就是养植人参的参田。
高梁,人参,大豆,辽阔的原野,稀疏的村落,这就是关东的风光了。然而,真正的关东风光,却还是到了吉林的第二天,踏上去长白山的旅程以后,才领略到了的。
清晨五点许,我们参加笔会的三十余位同志一起乘车出发了。因为从吉林市到长白山,约近一千华里,路程远,不得不起早赶路。这时候,天刚放亮不久,汽车沿着一条宽阔的大江,飞奔前进。这时候,太阳还没有出来,江面上,笼罩着一层白的晓雾,使得江对面那一抹绿得发黑的茂密的树林,隐在晓雾之中,象戴上了一层面纱似的,朦朦胧胧,迷迷茫茫,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碧绿的江水,清澈而又平静,江面上,微波不兴,只有鱼儿在跳出水面时,才撩起一个水圈儿,很快地也就消失了。江面上,耸立着一排排高大的杨柳,长长的柳丝,在晨风中微微飘沸着,更增加了这江边景色的优美和诗意。
人们告诉我:这条江,就叫松花江。
啊,松花江,这名字是多么熟悉,而又多么容易撩起人们的遐思啊。一提到这个名字,我不禁立刻想起了抗日战争时期非常流行的一首流亡三部曲: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逃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那年,那月,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家乡,爹娘啊,爹娘啊,那年那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歌声苍凉悲衰,听来令人泪下,唏嘘不已。还记得,每当唱起这首歌子的时候,我们都泣不成声,悲愤欲绝。就是这悲壮的歌声,流动着千百万中华儿女的心,召唤着他们慷慨悲歌,走上了抗日战争的战场,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赢得了今天的伟大胜利。如今,我亲自来到了这松花江畔,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松花江的美丽可爱,东北大地的富饶辽阔,更加感到我们祖国的可爱,和平生活的可贵。
汽车一直沿着松花江溯流而上。大约跑了四十分钟以后,远远望见,横断江面,出现了一道高大而宽阔的拦洒大坝。这坝足有几十米高,象一道灰色的长虹,飞跨大江,高耸于大江两岸的高山之上。人们告诉我,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小丰满发电站之一。这个发电站,在解放以前,是亚洲的三大发电站之一落千丈。它的建成,是一九三七年。日本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以后,为了掠夺东北的丰富资源,就在这儿修起了小丰满发电站。据说,在修这个发电站的时候,曾死了一万多中国劳工。这些劳工,都是日本人用种种方法欺骗来了,上工时,都有日本的监工监视着,稍一懈怠,即用皮鞭抽打。由于过份的劳累和饥饿,在向大坝浇灌水泥的时候,常常有劳工们头晕眼花而载倒下去,掉进了大坝的水泥中。日本人对此不但见死不救,反而用气锤,把掉下去的活人,生生地砸成了肉酱,与水泥一起凝结在大坝之中。还有一些劳工,因为生了病,不能上工干活,日本人就把他们用铁丝捆绑住手脚,拉到大坝附近的大坑中,活活地埋死。东北光复后,这万人坑中,政治家着累累的白骨。
啊,这小丰满发电站,就是这成千上万骨肉同胞的白骨和血肉建成的。今天,当我们看到那来自这个发电站的辉煌灯光时,我们不能不想到那些惨死于大坝中的同胞。我仿佛觉得:那灿烂的灯光,就是那成千上万惨死于日本侵略者军中的骨肉同胞的生命之光。
林海茫茫
汽车过了小丰满发电站,继续沿着松花江向上游飞驰前进,越往前走,山越多,树也越发茂密。这儿的山,完全是郁郁葱葱青翠一片,看不见半点荒坡。它使我想起了闽南的山区,与我同行的几个曾经到过福建的同志,也都有同感,他们异口同声的说:真象是身在福建呢。我不明白,为什么在气候寒冷降雨量小的东北山野上,能有如此青翠的山峦,茂密的丛林。特别是过了夹皮沟金矿以后,山色更加苍翠,树林更加茂密,已进入原始森林地带了。高大的浇叶松,山胡桃、桦树、椴树、红松等等,顶天立地,高耸入云,遮天蔽日。汽车行驶在这茫茫的林海之中,就象注船行驶在绿色的海洋中似的。大路,是在林海中开出的路,路两旁,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林海,人烟,是非常衡少的,汽车跑了大半天,很少看到路上有行人,也很少看到山上有人家。这是典型的东北大森林,也正是幼年间,我爷爷告诉我的那个关东山。关东响马,就曾出没在这些地方,挖参的、淘金的,也是在这深山老林里。在过去的那些黑暗的年月里,胶东故乡的人们,在家里过不下去了,就背起一张做为行李的狗皮,渡海北上,千里迢迢地来到这关东的深山密林里,在山坳间搭起一个窝棚,放为烧光一片荒地,撒下玉米或高梁种子,于是,他们就带有了一小片土地,得到了一点点可以糊口的粮食。秋天来了,他们就带上干粮,钻进更深更密的老林中,去挖人参,拣蘑菇,剥木耳,拾松子,……他们过的完全是野人般的生活。但是,他们总算维持住了生命。他们也希望他们家乡的亲友们能来到这里,与他们一起享受这大自然的恩赐。于是,他们就勒紧腰带,拼命积攒几个钱儿,到了大雪要封山的寒冬季节,他们就象南迁的候鸟似的,云天万里,飘洋过海,赶回山东故乡。在家乡,过一个团圆年,到了来春,桃李花开冰消雪化的季节,他们就又带着一批新的伙伴,回到了关东,重新开始了那野人般的生活。
我的四爷爷的经历正是如此。
正因如此,东北的居民当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来自海南的山东人。我曾看见过一本资料;那上面有个统计数字:在解放前东北的三千五百万居民中,山东人就有两千万。因此,这里的民性,这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语言,几乎全和山东一样,所以我到了这里,完全不觉得是到了外省异地,就象回到了家乡,那么亲切,那么愉快。
然而,今天这深山密林里,早已没有过着野人般生活的故乡人了。有的只是林场的伐木工人,公社的生产队员。他们也进山采药,入林挖参,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完全不同于往昔。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宏愿:
但得一饮天池水,不辞冰天万里行。
这愿望,埋在我的心中已经很久、很久了。真的很久、很久了。它几乎有半个世纪。
说起来,那还是童年的事情:还是我的那位闯关东的四爷爷,第一次在幼稚好奇的心里,播下了希望和种子,展现了一个神秘而奇特的世界:那茫茫无边的原始林海,那皑皑白雪的长白山巅,那深山老林里的凶禽猛兽,那出没绿林间的关东响马列,那跋涉山林中的挖参老人,还有那碧波荡漾美丽如画的松花江,高耸天际的长白山巅的大海——天池……
这一切,都带着神秘的色彩,传奇性的故事,迷人的魁力,深深的印在我的记忆之中。尽管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甚至就在那风雨黄昏,铁窗深夜,这印象也不曾消失,而且总是带来一种希望和憧憬;多么想,有一天,能够来到这关东大地,亲眼看看这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呼吸一下那大森林的清新的空气,喝一口那凉爽甘冽的天池之水。
然而,戎怀半生,风尘漂泊,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却唯独没有到过这我向往已久的关东呢。
如今,这宿愿终于得偿了。
七月底,刚参加罢“武陵笔会”由湖南返回上海,就接到了吉林市邀我去参加“松花江笔会”的电报和请柬。不顾得湘西之行的旅途劳顿溽汗未消,就束装就道,动身北上了。
一九八四年八月十八日下午六点二十分,我乘上了由上海飞往沈阳的三叉戟飞机,开始了东北之行的漫长旅程。飞机在夕阳光下腾上了万米高空,展翅向东北方向飞去。一刻钟后,机翼出现了大海,浑黄一片,茫茫无际,飞临黄海上空了。又一刻钟后,海面变成发碧蓝的颜色,朵朵白云,飘浮在大海的上空。从飞机上向下俯视,但见那白云衬着蓝海,宛如在地面上仰望那衬着蓝天的白云一样。
七时以后,浓重的夜色,笼罩了茫茫无边的大海,机翼下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了。八时左右,机翼下出现了一片亮晶晶的灯光,我猜想,可能是青岛,烟台或大连,反正一定是一座海滨的城市,因为我看得见,有的灯光,很象是海上船只的灯火。这灯光,非常好看,有的成片,有的成串,颜色也有红有绿,五彩缤纷,宛如满天星斗,又恰似一片闪烁着光辉的宝石。仰头看看天睥星光,再低头俯视那下面海滨灯火,一时间,竟仿佛不知道那是天上,那是地下。
然而这飞机夜航的景色虽美,却没有牵动我更多的思绪。我不断思念着的是:究竟我是否已经进入了,和什么时候才能进入东北的海域。一直到八点二十分,飞机在沈阳机场降落后,我才高兴地在心中想道:
“啊,总算踏上东北大地了。”
松花江上
是的,踏上东北大地上。但是,真正看到东北大地山川田野的面貌,却是在第二天(八月十九日)上午十点钟,我乘上了由沈阳开往吉林市的列车以后。列车徐徐地开出了宽敞、整洁的沈阳车站,向着市外的田野上奔驰前进。展现在铁路两旁辽阔的田野上的是:长得十分茂盛的高梁和大豆。它们象绿色的海洋似的,一眼望不到边。远处,则是重重叠叠的山岭,山,都不甚高,基本上是丘陵地带,但却都长满了树木,青翠一片,不象鲁南一带的荒山,光秃秃的。有些山在背阴处的山坡上,有着一条条长方形的白色地带,同车的人告诉我说:那就是养植人参的参田。
高梁,人参,大豆,辽阔的原野,稀疏的村落,这就是关东的风光了。然而,真正的关东风光,却还是到了吉林的第二天,踏上去长白山的旅程以后,才领略到了的。
清晨五点许,我们参加笔会的三十余位同志一起乘车出发了。因为从吉林市到长白山,约近一千华里,路程远,不得不起早赶路。这时候,天刚放亮不久,汽车沿着一条宽阔的大江,飞奔前进。这时候,太阳还没有出来,江面上,笼罩着一层白的晓雾,使得江对面那一抹绿得发黑的茂密的树林,隐在晓雾之中,象戴上了一层面纱似的,朦朦胧胧,迷迷茫茫,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碧绿的江水,清澈而又平静,江面上,微波不兴,只有鱼儿在跳出水面时,才撩起一个水圈儿,很快地也就消失了。江面上,耸立着一排排高大的杨柳,长长的柳丝,在晨风中微微飘沸着,更增加了这江边景色的优美和诗意。
人们告诉我:这条江,就叫松花江。
啊,松花江,这名字是多么熟悉,而又多么容易撩起人们的遐思啊。一提到这个名字,我不禁立刻想起了抗日战争时期非常流行的一首流亡三部曲: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逃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那年,那月,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家乡,爹娘啊,爹娘啊,那年那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歌声苍凉悲衰,听来令人泪下,唏嘘不已。还记得,每当唱起这首歌子的时候,我们都泣不成声,悲愤欲绝。就是这悲壮的歌声,流动着千百万中华儿女的心,召唤着他们慷慨悲歌,走上了抗日战争的战场,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赢得了今天的伟大胜利。如今,我亲自来到了这松花江畔,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松花江的美丽可爱,东北大地的富饶辽阔,更加感到我们祖国的可爱,和平生活的可贵。
汽车一直沿着松花江溯流而上。大约跑了四十分钟以后,远远望见,横断江面,出现了一道高大而宽阔的拦洒大坝。这坝足有几十米高,象一道灰色的长虹,飞跨大江,高耸于大江两岸的高山之上。人们告诉我,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小丰满发电站之一。这个发电站,在解放以前,是亚洲的三大发电站之一落千丈。它的建成,是一九三七年。日本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以后,为了掠夺东北的丰富资源,就在这儿修起了小丰满发电站。据说,在修这个发电站的时候,曾死了一万多中国劳工。这些劳工,都是日本人用种种方法欺骗来了,上工时,都有日本的监工监视着,稍一懈怠,即用皮鞭抽打。由于过份的劳累和饥饿,在向大坝浇灌水泥的时候,常常有劳工们头晕眼花而载倒下去,掉进了大坝的水泥中。日本人对此不但见死不救,反而用气锤,把掉下去的活人,生生地砸成了肉酱,与水泥一起凝结在大坝之中。还有一些劳工,因为生了病,不能上工干活,日本人就把他们用铁丝捆绑住手脚,拉到大坝附近的大坑中,活活地埋死。东北光复后,这万人坑中,政治家着累累的白骨。
啊,这小丰满发电站,就是这成千上万骨肉同胞的白骨和血肉建成的。今天,当我们看到那来自这个发电站的辉煌灯光时,我们不能不想到那些惨死于大坝中的同胞。我仿佛觉得:那灿烂的灯光,就是那成千上万惨死于日本侵略者军中的骨肉同胞的生命之光。
林海茫茫
汽车过了小丰满发电站,继续沿着松花江向上游飞驰前进,越往前走,山越多,树也越发茂密。这儿的山,完全是郁郁葱葱青翠一片,看不见半点荒坡。它使我想起了闽南的山区,与我同行的几个曾经到过福建的同志,也都有同感,他们异口同声的说:真象是身在福建呢。我不明白,为什么在气候寒冷降雨量小的东北山野上,能有如此青翠的山峦,茂密的丛林。特别是过了夹皮沟金矿以后,山色更加苍翠,树林更加茂密,已进入原始森林地带了。高大的浇叶松,山胡桃、桦树、椴树、红松等等,顶天立地,高耸入云,遮天蔽日。汽车行驶在这茫茫的林海之中,就象注船行驶在绿色的海洋中似的。大路,是在林海中开出的路,路两旁,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林海,人烟,是非常衡少的,汽车跑了大半天,很少看到路上有行人,也很少看到山上有人家。这是典型的东北大森林,也正是幼年间,我爷爷告诉我的那个关东山。关东响马,就曾出没在这些地方,挖参的、淘金的,也是在这深山老林里。在过去的那些黑暗的年月里,胶东故乡的人们,在家里过不下去了,就背起一张做为行李的狗皮,渡海北上,千里迢迢地来到这关东的深山密林里,在山坳间搭起一个窝棚,放为烧光一片荒地,撒下玉米或高梁种子,于是,他们就带有了一小片土地,得到了一点点可以糊口的粮食。秋天来了,他们就带上干粮,钻进更深更密的老林中,去挖人参,拣蘑菇,剥木耳,拾松子,……他们过的完全是野人般的生活。但是,他们总算维持住了生命。他们也希望他们家乡的亲友们能来到这里,与他们一起享受这大自然的恩赐。于是,他们就勒紧腰带,拼命积攒几个钱儿,到了大雪要封山的寒冬季节,他们就象南迁的候鸟似的,云天万里,飘洋过海,赶回山东故乡。在家乡,过一个团圆年,到了来春,桃李花开冰消雪化的季节,他们就又带着一批新的伙伴,回到了关东,重新开始了那野人般的生活。
我的四爷爷的经历正是如此。
正因如此,东北的居民当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来自海南的山东人。我曾看见过一本资料;那上面有个统计数字:在解放前东北的三千五百万居民中,山东人就有两千万。因此,这里的民性,这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语言,几乎全和山东一样,所以我到了这里,完全不觉得是到了外省异地,就象回到了家乡,那么亲切,那么愉快。
然而,今天这深山密林里,早已没有过着野人般生活的故乡人了。有的只是林场的伐木工人,公社的生产队员。他们也进山采药,入林挖参,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完全不同于往昔。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