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成都站 > 中考备考 > 中考复习 > 中考语文 > 正文
来源:360doc 2012-02-15 18:04:55
9、《水调歌头》
解读: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词。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一篇。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词的下片,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思、探求。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点明时间)而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惟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这是对离人的美好祝愿。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应当指出,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可见,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绪。
考点梳理
1、"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的是,。
2、词中寄寓离情,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的千古名句是,。(词中写出了普天下离人心愿的语句)
3、词人用让步法宽解愁思,跳脱原境,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诗句是,,。
4、这首词中,表达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5、表达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6、"水调歌头"是,词前小序的作用是。
7、词的上片问,下片问,归根结底是问。
8、词中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是。
9、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词的上片借明月,抒发自己的感慨;下片用圆月,抒发之情。
10、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的情绪。
11、下列是对"无眠"的理解,正确的是()
A.词人在幻想如何超凡脱俗。
B.词人对出世还是入世举棋不定,所以辗转难眠。
C.词人还在回忆刚才的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的美妙感觉。
D.月光带出了因离别愁苦的月下人,写出了月下离人离情正浓。
1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0、《关雎》
解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第一节用关雎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目中美女的向往之情。"窈窕淑女"后成为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好逑"的意思是理想的配偶。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心中的女子日日夜夜都在追求她。第三节直接抒写男子对心中爱慕的姑娘追求不到的苦恼。第四、五节还是用起兴的手法,表达了男子要用琴瑟和钟鼓来亲近和取悦心爱的女子。《关雎》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的情感。使用的语言简练而纯朴,唱来上口,便于流传,所以能传诵千古。
考点梳理
1、《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它收集了自到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为三部分。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的创作手法。
2、诗中""字是全诗的诗眼,"、"句为纲目,统摄全诗,通篇写一个小伙子对姑娘的思念,追求过程,写出了。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
3、这首诗在艺术手法的主要表现为和。
4、最能够传神的表现相思之苦而不能自已的一句诗是。
5、诗中用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一个成语是;"好逑"的意思是。
6、作者以"雎鸠"起兴,你猜想一下"雎鸠"该有哪些品质?
7、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采用四言句式,从诗的内容看,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孔子高度评价它"乐而石淫,哀而不伤"。
B.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诗的第一章先用起兴开篇,描写水鸟情谊深挚,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C.这首诗诗题"关雎"取首句的两个字,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悠哉"叠用,表现出此时的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自得。
D.这首诗四、五节中表现小伙子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但他的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了健康、文明的心态。其中"琴瑟"与"钟鼓"并非实写。
11、《蒹葭》
解读:第一节采用起兴的手法,用茂盛的芦苇和结霜的露水引出歌咏的对象"所谓伊人",可惜的是自己喜爱的人却"在水一方",被河水阻隔着。第二节还是用茂盛的芦苇和未干的露水起兴,写"伊人"在河的岸边。第三节重叠重复,只是换了几个字,写"伊人"又到了河岸边。想要去寻找还找不到。诗中塑造的是一个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形象。《关雎》《蒹葭》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即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每一小节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改换了几个不同的字。这是因为民歌主要是口耳相传,这样吟唱的好处是便于记忆,便于传播开去。
考点梳理
1、诗中采用起兴手法的句子是。
2、从表现主题看,这是一首诗。
3、这首诗的特定时间是,特定地点是,特定人物是。
4、全诗换字换词,第一章的韵脚是"",押韵的字有。第二、三章的韵脚是。这样换字换韵起到了的效果。
5、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否得到了那位伊人?为什么?
6、"苍苍""凄凄""采采"属于叠词,诗中使用这些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2、《钱塘湖春行》
解读:"孤山寺北贾亭西",起笔交代了诗人的观景的处所,"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春水初涨。颔联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颈联写初春的花草也充分写出了春天的特色,"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写出了春花盛开的景象,"迷人眼"则写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浅草才能没马蹄",以形象的笔墨写出了春草刚刚高过马蹄。尾联是写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在湖东绿杨深处的白沙堤上漫步是诗人的"最爱",因在这里看到的景象更加美好,给人以言已尽,意无穷的享受。
考点梳理
1、诗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
2、诗中写早春特色,表现春的活力,展示动态美的两个动词是""、""。
3、本诗第二句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写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燕啄春泥、乱花迷眼、。
4、白居易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的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5、下列各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的朗读节奏划分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B.颈联暗示蓬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中。
C.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D.全诗结构巧妙,前两联先写所写之景,再写观景之处;后两联先写观景之处,再写所见之景。全诗首尾呼应,体现了一种结构美。
6、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