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成都站 > 中考报考 > 热点新闻 > 正文
来源:新浪教育 2011-12-08 18:06:58
首尾呼应:记叙文的首尾呼应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实现,从而避免空洞的议论和言不由衷的抒情。比如写母爱,有同学在开头写道“看着这洗得干干净净的衬衫,闻着衬衫散发出的淡淡的香味,我仿佛隐隐约约地看见了母亲劳累的身影……”,结尾处则写道“我穿着母亲洗得干干净净的衬衫,仿佛穿上了满满的自信和昂扬的斗志……”用“衬衫”这个具体的事物来形成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且线索清晰。
承上启下:记叙文最忌突兀。情节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注意写好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过渡句有助于情节结构的合理化。
伏笔铺垫:中国古代小说在情节设置上讲究 “草蛇灰线,千里延伏”,其实也就是讲究伏笔铺垫的意思。成功的伏笔和铺垫往往能够使读者豁然开朗、击节叫好。伏笔铺垫要和后文的线索存在合理的逻辑联系,作为伏笔出现的事物应当是故事中指导情节发展的关键事物。铺垫和伏笔往往是在不动神色之间设置的,不能过多使用笔墨,往往一笔带过,否则过于醒目就会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无法再通过与后文的呼应激发出读者 “恍然大悟”的阅读快感。
在记叙文写作中,层次分明是一个需要同学悉心实践的 “技术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熟练驾驭各种记叙顺序,灵活自如地运一些写作技巧,是文章做到思路顺畅、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例文分析】
陌生人
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见到他的,只是我现在回想起来,他的样子还清清楚楚地立在我的脑海里。
刚刚考完试的我急急忙忙地往地铁站赶,想着桌上摆着的丰盛午餐,我就忍不住加快了脚步。不巧,一辆地铁跟我说了声“再见”,就驶向了远方。我只能忿忿地来到候车室,等着下一辆地铁跟我“Hello”。
这时候,他闯进了我的视线,大概六十多岁了吧,身高还不到我的一半。零乱的头发遮盖不住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一手拎一个和他差不多高的纸袋,颤颤巍巍地走了进来。他坐在椅角上,这样别人就不需要和他保持一定距离了吧!他用那枯槁粗糙的手擦了擦脸上的汗,长长地舒了口气。他从纸袋中拿出了一瓶用矿泉水瓶装的橙汁,喝了几口。似乎用无助的眼神朝我望了望,盯了一会我背包外的矿泉水瓶,休息了一会,又颤颤巍巍地离开了,只留下那两个硕大的袋子。
我知道,他是一个拾荒者。心里又不自觉地泛起了怜悯与同情。我一口气喝完了那瓶虽还是满着的矿泉水。手里拿着瓶子,一步步接近袋子,却又在相差几厘米远的地方停住了。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愿意放下去。
我静静的等待着他的出现,可是心里却又是焦急与迫切的。仅仅一眼,我就开始为这个素不相识的人担忧起来。心里不仅是怜悯、同情,更多的是敬佩。
毕竟14岁了,也懂了一些人情世故。也许因为他儿女的不孝,他才被迫出来捡拾废品;也许他没有儿女,为了生活下去,只是一个人在努力;也许他历尽了许多困难,艰辛才沦落到这步田地……不管为什么,他在奋斗,他在努力,为了生存!
我的期待没有白费,他又颤巍巍地走了进来,拎着他的两个硕大的袋子,与人群一起进入了地铁车厢。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