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成都中考政策指南   2018成都中考大事记   成都中考手册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查询   热门中考资讯   历年中考真题及答案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成都站 > 中考备考 > 中考复习 > 中考语文 > 正文

名师解读 初中写作文也能套“公式”

来源:360doc        2011-10-27 10:13:34

说两句

  •   “一碰到学作文我就头疼”一位初中的男孩这样说。大多数中学生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起作文来要不是脑袋空空,要不就是有很多想说的话,但是总是组织不好语言进行表达,现在就告诉大家写作也是有公式的。

      独门兵器

      写作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故而作为中学生,完全可以像练数学题套公式一样,寻找写作文的"框架"、"套路"和"格式"。

      实战心得

      写作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这一点早已被一些目光敏锐的一线教师注意到了。他们不约而同地利用这一点,总结出各自的独特的"公式"。

      一、"框架式"作文法:

      浙江省嵊州市郑风雷老师设计的"框架"式作文法,意在让学生可以像利用理科公式一样,去利用这些"框架"。例如:

      "框架"一:人物+外貌式。

      例句:我爸爸40多岁,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

      "框架"二:关系+特点式。

      例句:我最佩服的人要数我的同桌王斌了。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框架"三:人物+外貌+点题式。

      例句:我的朋友张彦,长着一双不大但顶灵活的眼睛,她是我中学几年最知心的朋友。

      ……

      有了这么若干个"框架",对作文感到无从人手的学生,至少知道怎么开始去写,敢于提笔了。

      二、"套路式"作文法:

      这一方法的首创者、河南省洛阳市第三中学的林永山老师指出:"所谓套路,实际上就是一个规律性的方法。它包括立意与立论的方法、布局结构的方法、技巧运用的方法和组织语言的方法。"据林老师讲,他从名家名篇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作文套路,已多达七八十种。限于篇幅,下面仅择要介绍一些:

      (一)记人作文"套路"

      1.引联式

      睹物思人→联想回忆→睹物议人→总结全篇。

      例如中学教科书选用的《一件珍贵的衬衫》,就是这一"套路"的范文。使用这一套路的关键有三:一是在于"睹物"的"物"要找好,如一张照片、一本日记、一封书信等,凡是一件记录着被回忆者品格与某些特殊经历的物品,均可作为引起联想的触发物。

      其次,是所回忆的故事要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某些品质,并且要与引起你产生联想的触发物相照应。切莫写成触发物是触发物,主体部分人物的行为与触发物无干。

      第三,是结尾"睹物议人",它的作用之一是总结全篇点出文旨;作用之二是与开头照应。因此,从什么地方联想开去还应再回到什么地方去。这个思路实质上是一种倒叙的形式。只不过是因物而引出回想,不是因事而引起的回想。

      2.转情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恨的产生→恨的淡化→爱的萌生→爱的发展→爱的深化。或者反过来:爱的产生→爱的淡化→恨的萌生→恨的发展→恨的深化。

      例如中学教科书所收的《荔枝蜜》,作者由于被蜂蜇而恨它,后来听说蜜蜂以为人要伤害它才蜇人,它一蜇,也就耗尽生命而活不了多久了。于是就原谅了它--恨的感情淡化了。后来偶然喝了一杯荔枝蜜,觉得生活都是甜的,于是想去看看蜜蜂这个"小生灵"。由于吃了人家的蜜欠了情,于是关心之情随之萌生。到了蜂场一看,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悔恨内疚与敬慕热爱交织在一起,不禁叹道:"多可爱的小生灵啊!"接下来以蜂喻人,并梦寐以求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在当时倡导知识分子劳动化的时代,恰切地表露了作者愿做人民中普通一员的心迹。

      运用这一式应注意四点:一、开始的贬抑应适度,为下文由恨转爱留余地,埋伏笔,不然下文就无法转了。因此开始的恨一定是误解,是偏见一类的东西。二、要注意以后的每次感情变化的原因要可信、自然。三、要注意结尾的褒扬升华要有方。杨朔是做了个梦,当别人都在做梦时,你就可以清醒地写篇日记,沉思着凝望远方等待。四、要注意加工题材,原有的材料不可能都是由五个阶段构成,初学习时,一定要对材料进行补充。缺少的部分,可根据已占有的材料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适当用虚构来补充。这一式,初、高中学生经过两三次训练就可以熟练掌握。掌握了这一式,学生作文的思路会有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3.议证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阐明中心→叙写事实→总结照应。

      运用这一式的第一步是用抒情的笔调,表露对所写人物的总评价,点明文旨。第二步是从三个不同方面具体叙写人物事迹,落实文旨。第三步是总结全文的记叙,照应文章开头,再一次抒情议论、升华中心。能集中代表本式的名篇是《谁是最可爱的人》。

      4.寻访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寻访缘由→寻访经过→寻访结果→寻访感想。

      本式是以寻访为由头,用寻访经过去歌颂主人翁。这一式又可细分为定点寻访和移步寻访。如《驿路梨花》就是定点寻访,寻访的场所就是小茅屋。作者因在小茅屋投宿的方便,产生寻访小屋主人的念头,这是寻访由头。作者经过寻访找到了小屋主人--小姑娘。可是进一步寻访才知这小屋是解放军建的,小姑娘只是守屋人,这是寻访结果。留下的悬念是寻访感想。

      移步寻访的典型篇目是《猎户》,本来要寻访A--董昆,由此回忆起B--幼年记忆中的尚二叔,顺路先访百中老人,最后才去见打豹英雄董昆。由此引发出保卫家乡、保卫丰收果实的感想。

      这一式的特点是多线索,在一主线之上,支线横生。

      5.纪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简介概况→重点记叙→今日概况或卒年,卒后有关情况→简要评价。

      简介的概况包括:姓名、生平、籍贯、家境、学业建树等。重点的记叙是介绍其主要成就,一个成就一段。如果所记之人尚存,就写其今日概况,如果所写之人已故,就写卒年情况与逝后有关情况,如影响等。最后是对其一生做简要评价。这一式的典范篇目很多:如《柔石小传》《陈涉世家》《张衡传》等等。

      设计这一式,主要是为了实用,在日常工作中,时常会遇到记写人物生平的情况,学会了这一式,对将来的实际工作很有意义。

      (二)叙事作文套路

      1.倒叙式

      本式的特定含义不同于平常所说的倒叙,是专指以事开头的倒叙,如《火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都是以事开头的,而《一件珍贵的衬衫》平常人们也称倒叙,但它是以物开头的。这一式大家熟知,就不详细介绍了。只强调两点,一是从什么地方开篇的,结尾仍要回到什么地方;二是开篇之事要能带动全篇。

      2.领悟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亲历一事→悟出哲理。

      刘白羽亲历长江三峡的航行之后,悟出了"人们只要从汹涌的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的道理;某小学三年级的林婧同学,写她跟着爸爸去挖野菜,她自己抢在爸爸前面,专挑大棵的挖,爸爸却不慌不忙地在后边挖小的。可是一个钟头过去了,她自己挖的大菜才刚盖住篮子底,爸爸挖的小菜竟有半篮子。于是向爸爸问疑,终于悟出了不停地积攒,能积小成大、积少成多的哲理。并且将它推广到学知识上,又悟出应扎扎实实不停地积累,不要一味贪大贪多的道理。

      3.失得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为甲而去→因乙失甲→怅然若失→转念领悟,所获甚大。

      本式的代表篇是《泰山极顶》和《雨中登泰山》。作者本为观日出而去(甲),而由于天气未见日出(乙),可是却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另一幅日出与雨中奇观,有独得之乐(收益甚大)。这一式往往可以别开生面地立出新意,开入眼界。

      使用这一式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意外之事的急迫性,非到不立即解决而不行的程度,不然放弃本来要做的甲事,而去做乙事,就不合情理;二要注意乙事办完再回到去办甲事上,从甲事未办成的失中寻得,应感情细腻而真实,自然合理。

      4.悬念式(溯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第二次考试》。陈伊玲初试成绩优异,才气过人,而复试为什么落差极大,前后判若两人?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是设置悬念,造成疑问。于是苏林教授决定去探个究竟。一路所见,都是为突出陈伊玲的精神。这是探因的过程。原因找到了,原来她为救灾,不顾自己明天就将考试的处境,宁肯失去个人的机遇,也不愿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疑问排除了,陈伊玲的品质也突出了。

      使用本式的首要问题是开篇的悬念,一是悬念设置要自然,结果要在情理之中;二是悬念要能带动全篇。

      5.集锦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

      《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天山景物记》等都是这一式的典范篇目。其主要特点是开头有个引子,引出话头,然后从几个不同角度记写几件事,这几件事都能反映人物的品质,或反映开头点明的文旨。

      这一式无论记事、记人和抒情均可通用。记人可用来写《我的×××》一类文章,记事可写《×××市场行》一类文章,抒情可写景物,如《××景物记》。

      6.对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①甲的高大等同于乙的渺小,如《一件小事》;②一个人行为几个阶段的对比:甲是乙→甲不是乙→甲是乙→甲不是乙……如《变色龙》。

      除以上常用的六式之外,像双潮式,运用得当,可收到行文跌宕起伏的效果。它往往用一个高潮(实质上并非全文的高潮)引出故事,用另一高潮(全文真正的高潮)来表现中心,如《党员登记表》。如果用这一式来写各种比赛,可收到扣人心弦的效果。

      (三)抒情作文套路

      1.参游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参游起因→

      本式的特点,作者是文中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典型篇目:《难老泉)《雨中登泰山》(兼有两式特点)等等。

      吴伯箫在《难老泉》中,首先交代参游的原因是二十几年前在这里打过游击,带着浓烈的怀想"踏进了山西"。然后移步换景,由山西到太原,由太原到晋祠,由晋祠再到难老泉,十分讲究方位范围。在大的方位顺序上又虚实相间,实写难老泉的现状,虚写难老泉的古代传说,用联想之法,串联起古今的情景,表达出人民用智慧和血汗换来绿水常在,江山不老的主题。结尾用"最难忘的还是'难老泉'"一语再点参游收获。

      使用本式,题旨有的在行文中显出,如《难老泉》,有的在文末点明,如《雨中登泰山》。选用哪种形式,主要据个人行文的习惯而定了。

      使用本式应注意三点:一要注意众多的景物应以作者行踪为线串联起来,移步换景,景不离步;二要注意每进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描写要虚实相间,这样才能清晰而深广;三要注意描写手法的使用,众多的景物要详略得当,详处着力描写,略处简要概述。

      2.静赏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荷塘月色》。作者由于心里不宁静而想起荷塘,经过小煤屑路进入荷塘,这是进入静景的欣赏地点。接下来依次先赏月下荷塘,次观塘上月色,再览塘周树影。这是从下到上,从中间到四周地赏景。赏景之后触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又由江南水乡的采莲,想起《西洲曲》中的句子,相比今天游荷塘,却没有当年采莲的生气。这是赏景的联想,以加深写景的含义。作者想着走着,一抬头已经到了家门。这是离开静景的欣赏点。开头是进入,结尾是走出,有进有出,首尾呼应。

      用这一式应注意三点,一要注意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最好能点到主题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写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个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联想,旨在与开头所交代的缘由相照应,用抒发情感的方式来深化主题。忽视了这三点,这篇文章就成为一张简单的多镜头照片了。

      本式多用于写静景,故称静赏式。可用来写山写水,画雨绘云,草原树林都可如此法去写。

      3.象征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本式的代表篇目是《白杨礼赞》《茶花赋》等。其主要特征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二是卒意显志,篇末点旨。用白杨象征抗日精神,用童子面象征祖国新貌。

      4.情索式

      所谓情索,就是以情为线索,来连缀景物。本式的套路模式为: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

      如朱自清的《春》,先写人们盼春的热切心情,在人们盼望之中,春的脚步近了。用一个"盼"字浓烈地写出人们的情感。次写四幅春光图:有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和春雨图。这四幅图中都凝结着对春的挚爱之情,将情融进四幅图中。再由景物到人物,绘了第五幅图,即人们的迎春图,完成了由景到人的过渡。最后用三个排比句来总结热爱春天,珍惜时光,奋发向上的情思。这是感情的升华。

      这一式看似处处写景物,实是处处借景抒情,只是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而已。运用这一式的关键是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个方面,从若干个点上来抒情。

      这一式还可称并列式,因为几幅画或几个方面是平列关系。如《井冈翠竹》。

      5.怀念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睹眼前景→思从前景→抒怀念情。

      这一式实质上是借联想来写怀念中的景物,表达寄寓在这一景物上的情思。郑振铎的《海燕》先写家乡的两幅春燕图,再写眼前的海上飞燕图,从而表达对家乡的怀念。其思路实际上是由今日观海燕而想起旧时家乡的燕,虽然海燕与家燕并非同种,一个"燕"字的相关点,勾起了他的联想,借联想去表达思乡之情。

      应用这一式时应抓住它的主要特点,即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同的另一景。另一景中寄寓着作者的主要情感。这样,就使文章内容的含量增大,不至于无话可说,寥寥几语就把话说完。

      6.叙史式

      这一式难度较大,只作为一般了解,其套路模式为:一语统篇→分叙史实→抚今抒情。

      《土地》和《内蒙访古》等都是本式的典型篇目。

      总的说来,抒情套路旨在教给学生在行文思路和结构框架上扎实地学会怎样将感情寄托于景物中。

      三、"入格式"作文法:

      湖北省武汉市文华中学王先海老师,是风靡全国的"人格式"作文法的创立者。他认为,虽说文无定法,很难强求一律。但万变不离其宗,各类文体大都有一定的基本结构--"格式"。作为中学生的作文基本训练,倘能循"规"蹈"矩",由人"格"到出"格","死"中求活,当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便是王老师总结出的一些常用作文"格式"。

      甲、记叙文类:

      (一)一般记叙文图示:

      解说:所谓睹物思人法,即由一件或两件有意义的"物"(①②),引出一位或多位与该物有关的"人"(③)。再进而联想到与该人(个体或群体)相关联的典型的一件(或几件)"事"(④⑤⑥),从"事"中体现出(或概括出)该"人"的性格、品质(⑦),最后回应点题,升华中心(⑧)。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所谓议论法,即通过对曾经对你的人生道路或思想转折有过较大影响或启发的某件事或某言某行(①)生发议论,引发所记的"人"(②),再进而联想到最能体现该"人"的性格、品质的几件"事"(③④⑤),从而概括出该"人"的性格及思想品质(⑥),最后回应、升华(⑦)。如魏巍(我的老师》。

      (二)复杂记叙文图示:

      1.联想法:

      解说:所谓"联想法",即由"人甲"(①)联想到"事甲"(②)。再联想到"人乙"(③),"事乙"(④),再进而联想到"人丙"(⑤)、"事丙"(⑥),而后或同中比异,或异中求同,突出某个体或概括出其共同特征(⑦),最后回应、升华(⑧)。形象间往往表现为因果联系。

      所谓"介绍法",即由甲(①)介绍(或引出)乙(②),由乙介绍(或引出)丙(③),类推,最后仍归结到甲(①)。形象间并不一定相互熟悉或有直接联系。如《猎户》:去访董昆,联想:董昆可像家乡的尚二叔?便介绍尚二叔;场长提议去访"百中老人",又介绍"百中老人",而"百中老人"又"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引出一部"猎经",而后董昆方"千呼万唤始出来"。

      所谓"直观法",是将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见到的几个不同人物自然地引入文章中来。作者(或"我")即文章线索。如:"我"(①)准备回家,在路边某公共汽车停靠点等车,正"过尽千帆皆不是"而焦躁时,"嘀嘀"两声喇叭响,原来是同学(或同乡)甲(②)开着一辆中巴车停在跟前;"我"喜出望外,登车与甲话旧,甲说出"我"与甲都熟悉而与"我"久无联系的乙(③);中途有丙(④,甲之同学或同乡)搭车(或拦车与甲说话),由甲再介绍丙;"我"回家后去访问丙,却意外地遇上了丁(⑤),丁又夸甲和丙(⑥),穿连成一个故事,表现一个主题(⑦):或生活的浪花,或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山乡人民带来的经济的、精神面貌的变化;或讴歌某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好领路人。如《巾帼群中领头雁》。

      (三)游记体散文图示:

      解说:所谓"定点换景"或"移步换景",是从选好观察点多角度描绘景物而考虑文章结构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往往交融使用。现分述如次:

      定点换景,即观察者选定一个观察点后立定观察(看、问、听、闻、触)某一景物,通过视角、视野的改换,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层示某景物的全貌。开头部分(①)交待写作背景、起因、目的或概述所写景物的总特点(如美丽、雄奇、险秀等),或点明心境、主题(迷人、难忘、神往等);主体部分先描写从第一个观察角度所获得的景物印象,即表观察角度的词语+景物及其特点(②),接着描写从第二、三个观察角度所获得的景物印象(③④),格式同(②)……结尾部分(⑤)照应开篇,抒发感受,深化中心。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作者在主体部分按时空交融的顺序,不断改换角度,或仰望,或平视,或侧看,或斜睨,或远眺,或近觑,或左顾右盼,或瞻前顾后,在多角度的描写中充分展示了小屋的美:白天美妙的绿色背景下的小屋形

      象的清晰美;夜幕深垂的晚上小屋影子的朦胧曼妙美;破晓或人暮时,由于光线变化而导致的色彩变化的浪漫美……无不毕现了小屋的景物特征。

      移步换景,即动点观察,一般按作者实际游览的行踪,或以作者刻意设计的行踪为线索,有目的地选择观赏重点。以所见所闻所感的先后顺序,依次展现景物特征。如《雨中登泰山》《难老泉》《荷塘月色》《内蒙访古》等皆是。

      (三)抒情作文套路

      1.参游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参游起因→

      本式的特点,作者是文中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典型篇目:《难老泉)《雨中登泰山》(兼有两式特点)等等。

      吴伯箫在《难老泉》中,首先交代参游的原因是二十几年前在这里打过游击,带着浓烈的怀想"踏进了山西"。然后移步换景,由山西到太原,由太原到晋祠,由晋祠再到难老泉,十分讲究方位范围。在大的方位顺序上又虚实相间,实写难老泉的现状,虚写难老泉的古代传说,用联想之法,串联起古今的情景,表达出人民用智慧和血汗换来绿水常在,江山不老的主题。结尾用"最难忘的还是'难老泉'"一语再点参游收获。

      使用本式,题旨有的在行文中显出,如《难老泉》,有的在文末点明,如《雨中登泰山》。选用哪种形式,主要据个人行文的习惯而定了。

      使用本式应注意三点:一要注意众多的景物应以作者行踪为线串联起来,移步换景,景不离步;二要注意每进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描写要虚实相间,这样才能清晰而深广;三要注意描写手法的使用,众多的景物要详略得当,详处着力描写,略处简要概述。

      2.静赏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荷塘月色》。作者由于心里不宁静而想起荷塘,经过小煤屑路进入荷塘,这是进入静景的欣赏地点。接下来依次先赏月下荷塘,次观塘上月色,再览塘周树影。这是从下到上,从中间到四周地赏景。赏景之后触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又由江南水乡的采莲,想起《西洲曲》中的句子,相比今天游荷塘,却没有当年采莲的生气。这是赏景的联想,以加深写景的含义。作者想着走着,一抬头已经到了家门。这是离开静景的欣赏点。开头是进入,结尾是走出,有进有出,首尾呼应。

      用这一式应注意三点,一要注意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最好能点到主题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写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个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联想,旨在与开头所交代的缘由相照应,用抒发情感的方式来深化主题。忽视了这三点,这篇文章就成为一张简单的多镜头照片了。

      本式多用于写静景,故称静赏式。可用来写山写水,画雨绘云,草原树林都可如此法去写。

      3.象征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本式的代表篇目是《白杨礼赞》《茶花赋》等。其主要特征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二是卒意显志,篇末点旨。用白杨象征抗日精神,用童子面象征祖国新貌。

      4.情索式

      所谓情索,就是以情为线索,来连缀景物。本式的套路模式为: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

      如朱自清的《春》,先写人们盼春的热切心情,在人们盼望之中,春的脚步近了。用一个"盼"字浓烈地写出人们的情感。次写四幅春光图:有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和春雨图。这四幅图中都凝结着对春的挚爱之情,将情融进四幅图中。再由景物到人物,绘了第五幅图,即人们的迎春图,完成了由景到人的过渡。最后用三个排比句来总结热爱春天,珍惜时光,奋发向上的情思。这是感情的升华。

      这一式看似处处写景物,实是处处借景抒情,只是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而已。运用这一式的关键是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个方面,从若干个点上来抒情。

      这一式还可称并列式,因为几幅画或几个方面是平列关系。如《井冈翠竹》。

      5.怀念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睹眼前景→思从前景→抒怀念情。

      这一式实质上是借联想来写怀念中的景物,表达寄寓在这一景物上的情思。郑振铎的《海燕》先写家乡的两幅春燕图,再写眼前的海上飞燕图,从而表达对家乡的怀念。其思路实际上是由今日观海燕而想起旧时家乡的燕,虽然海燕与家燕并非同种,一个"燕"字的相关点,勾起了他的联想,借联想去表达思乡之情。

      应用这一式时应抓住它的主要特点,即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同的另一景。另一景中寄寓着作者的主要情感。这样,就使文章内容的含量增大,不至于无话可说,寥寥几语就把话说完。

      6.叙史式

      这一式难度较大,只作为一般了解,其套路模式为:一语统篇→分叙史实→抚今抒情。

      《土地》和《内蒙访古》等都是本式的典型篇目。

      总的说来,抒情套路旨在教给学生在行文思路和结构框架上扎实地学会怎样将感情寄托于景物中。

      三、"入格式"作文法:

      湖北省武汉市文华中学王先海老师,是风靡全国的"人格式"作文法的创立者。他认为,虽说文无定法,很难强求一律。但万变不离其宗,各类文体大都有一定的基本结构--"格式"。作为中学生的作文基本训练,倘能循"规"蹈"矩",由人"格"到出"格","死"中求活,当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便是王老师总结出的一些常用作文"格式"。

      甲、记叙文类:

      (一)一般记叙文图示:

      解说:所谓睹物思人法,即由一件或两件有意义的"物"(①②),引出一位或多位与该物有关的"人"(③)。再进而联想到与该人(个体或群体)相关联的典型的一件(或几件)"事"(④⑤⑥),从"事"中体现出(或概括出)该"人"的性格、品质(⑦),最后回应点题,升华中心(⑧)。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所谓议论法,即通过对曾经对你的人生道路或思想转折有过较大影响或启发的某件事或某言某行(①)生发议论,引发所记的"人"(②),再进而联想到最能体现该"人"的性格、品质的几件"事"(③④⑤),从而概括出该"人"的性格及思想品质(⑥),最后回应、升华(⑦)。如魏巍(我的老师》。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热门推荐

    热门专题

    • 2023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3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3中考]2023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3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成都中考手册

    成都中考手册

    2014年中考已经向我们走来,为了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中考,中考网编辑团队将成都中考政策......[更多]

    阅读收藏

    中考报考

    中考资讯

    中考政策

    志愿填报

    中考体育

    中招计划

    报考择校

    中考备考

    中考真题

    中考一模

    中考二模

    中考作文

    中考复习

    中考分析

    重点高中

    铁路中学

    树德光华

    石室天府

    华西中学

    七中万达

    十八中学

    初中试题库

    期中试题

    期末试题

    月考试题

    单元测试

    模拟试题

    中考压轴题

    工具大全

    中考报考时间

    中考分数线

    中考成绩查询

    中考满分作文

    中考志愿填报